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调整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的信念的能力,是高级认知的一个决定性特征。然而,如果这种能力受到破坏,就会对认知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妄想症或认为他人意图伤害我们等心理状态。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耶鲁大学的科学家们揭示了大脑的一个特定区域是如何因果性地引发这些偏执情绪的。
他们的新方法涉及将从猴子那里收集到的数据与人类数据进行比对,这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跨物种框架,科学家可以通过对其他物种的研究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认知。他们的研究结果和使用的方法最近发表在《细胞报告》杂志上。
虽然过去的研究表明某些大脑区域与妄想症有关,但人们对妄想症神经基础的了解仍然有限。在这项新研究中,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多个实验室以前对人类和猴子进行研究的现有数据。
在之前的所有研究中,人类和猴子都执行了相同的任务,该任务可以捕捉到参与者认为其所处环境的不稳定性。在每项研究中,参与者都会在屏幕上看到三个选项,它们与获得奖励的不同概率相关联。
如果受试者选择了获得奖励概率最高的选项,他们在各次试验中点击的次数就会减少,从而获得奖励。而概率最低的选项则需要更多的点击才能获得奖励。而第三个选项则处于中间位置。参与者没有关于奖励概率的信息,只能通过反复试验找出最佳选项。
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最高和最低奖励概率选项会翻转。
耶鲁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史蒂夫-张(Steve Chang)说:"因此,参与者必须找出什么是最佳目标,而当感知到环境发生变化时,参与者就必须找到新的最佳目标。"
参与者在翻转前后的点击行为可以揭示他们认为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他们的行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适应性。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菲利普-科莱特(Philip Corlett)说:"我们不仅使用了猴子和人类执行相同任务的数据,还对这两个数据集进行了相同的计算分析。计算模型本质上是一系列方程,我们可以用它来尝试解释行为,在这里,它充当了人类和猴子数据之间的共同语言,让我们可以将两者进行比较,看看猴子的数据与人类的数据有什么联系。"
在之前的研究中,一些猴子的两个脑部区域中的一个发生了微小但特殊的病变:眶额皮层(与奖赏相关的决策相关)或丘脑内侧(将环境信息发送到大脑的决策控制中枢)。在人类参与者中,有些人曾报告过高度妄想症,有些人则没有。
研究人员发现,两个脑区的病变都会对猴子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但影响的方式不同。
眶额皮层受损的猴子即使没有得到奖励,也会更经常地坚持相同的选择。而丘脑内侧受损的猴子则表现出不稳定的切换行为,即使在获得奖励后也是如此。他们似乎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特别不稳定,这与研究人员在患有高度妄想症的人类参与者身上观察到的情况类似。
研究人员说,这些发现提供了新的信息,让人们了解人脑中发生了什么,以及丘脑内侧在人们出现妄想症时可能扮演的角色。它们还为如何在更简单的动物身上研究复杂的人类行为提供了一条途径。
科莱特说:"这让我们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将我们在更简单的物种--比如大鼠、小鼠,甚至无脊椎动物--身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对人类认知的理解。这种方法还能让研究人员评估影响妄想症等状态的药物治疗在大脑中的实际作用。也许下一步,我们可以利用它找到减少人类妄想症的新方法。"
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DOI: 10.1016/j.celrep.2024.114355